【分析】为什么说波津高效的低位背身单打是绿军争冠路上的关键

来源:JRS低调看直播

(原文发表于3月1日,作者为Sporting News网站的Stephen Noh,文章内容不代表译者观点)

低位背身单打正成为联盟里越来越少见的技术,这种背对篮筐的进攻手段专属于那些最高效的得分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应该限制波尔津吉斯在低位接球。身高2.18米的波尔津吉斯看起来就很适合在低位打球,但实际上他的效率比人们想象中要差很多。

加盟凯尔特人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波尔津吉斯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联盟中最高效的低位球员,给凯尔特人的进攻体系提供了一些急需的多样性。Sporting News网站的Stephen Noh分析了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为什么对凯尔特人如此重要

1、波尔津吉斯糟糕的低位技术已经蜕变成精英级别

一直以来,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都备受争议。前独行侠主教练卡莱尔是出了名的抗拒让波尔津吉斯去到低位。卡莱尔曾接受采访说:“低位背身单打不再是优秀的进攻手段,对于一名身高2.18米的家伙,不应该去低位背身单打,这种进攻手段性价比低。”

卡莱尔教练更喜欢让波尔津吉斯站在三分线外,以最大限度地拉开东契奇在场时的空间。当时,数据上表明这是正确的策略。同时,职业生涯效力尼克斯和独行侠期间,波尔津吉斯在低位的表现也并不是特别好。下表是波尔津吉斯低位背身单打后的投篮命中率(数据来源NBA官网):

(第一列是赛季,第二列是低位背身单打命中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波尔津吉斯去到奇才和凯尔特人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的低位背身单打变得异常高效,以至于成了凯尔特人进攻端最优质的打法之一。从数据上来看,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比约基奇和恩比德这种技术娴熟的得分手还要好。下表是联盟低位背身单打命中率排行榜(至少出手100次):

(第一列是球员,第二列是低位背身单打命中率)

2、凯尔特人拥有完美的阵容构成,能最大限度利用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

对于波尔津吉斯来说,有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促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低位球员。凯尔特人拥有大量射手,波尔津吉斯低位接到球后对手很难去协防,而他能在一对一的对决中碾压对手。凯尔特人有时会让他和霍福德一起上场,迫使对手派一名身材较小的球员去防守其中一人。这样一来,波尔津吉斯很容易有机会直接越过小个球员完成投篮。

凯尔特人通常会安排波尔津吉斯搭档四位有能力打挡拆的持球人——塔图姆、杰伦-布朗、德里克-怀特和霍勒迪,偶尔会尝试给波尔津吉斯创造低位背打后卫的机会,这种球基本上十拿九稳。波尔津吉斯职业生涯早期就曾在低位和很多球员有过较量,由于对自己在低位的表现不满意,他一步一步使自己成了一名更出色的低位得分手。

3、波尔津吉斯是造犯规的精英

波尔津吉斯职业生涯早期,影响到他在低位背身单打效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无法在这些回合里造成大量犯规。他经常会选择后仰跳投,而不是更有进攻性地造成身体对抗。来到凯尔特人后,这种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了。波尔津吉斯在低位的进攻回合有三分之一能造成对手犯规,这是迄今为止联盟10名场均至少3次低位背身单打的球员里最高的。下表是联盟低位背身单打造犯规概率排行榜(数据来源NBA官网):

(第一列是球员,第二列是造犯规概率)

波尔津吉斯本赛季站在罚球线上也很高效,罚球命中率为85.7%。更有选择性的低位背身单打加上更频繁地造成对手犯规,使得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从数据上来看非常高效。他是联盟里这方面数据最好看的球员之一,这要归功于奇才助理教练Dean Oliver帮助他专注于这两个领域。波尔津吉斯从效力奇才开始低位背身单打效率变高并非巧合,他的这项技术来到凯尔特人之后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这里有更好的人员配置。

4、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让凯尔特人在比赛最后阶段有了全新的面貌

多年来,凯尔特人的致命弱点就是容易在比赛最后阶段进攻直接哑火,通常让塔图姆去单打,然后时间快结束选择干拔三分。波尔津吉斯给了他们新的选择,在内线给篮筐施加更大的压力。

凯尔特人已经开始在比赛最后阶段利用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效果非常好。去年12月,凯尔特人通过加时赛以128比122击败对手,正是波尔津吉斯一次又一次在低位进攻得手,才帮助凯尔特人免于沦为活塞终结28连败的纪录的尴尬背景板。去年11月凯尔特人以108比105击败猛龙的比赛里,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进攻帮助很大,惩罚了猛龙经常在比赛最后阶段采取的无限换防策略。波尔津吉斯是凯尔特人目前为止关键时刻表现最好的球员,关键时刻的投篮命中率达到荒谬的70%,其中三分命中率为44.4%,罚球15中15堪称完美

对于凯尔特人这样一支关键时刻经常掉链子的球队,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进攻是他们过去几年一直缺少的武器。凯尔特人会出手大量三分,波尔津吉斯的低位背身单打能对篮筐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多样化的进攻,这可能会让凯尔特人在季后赛里焕然一新。

原文:Stephen Noh

编译:李太白